多年來,我國物流業保持了高速增長,2001年至2010年,社會物流總額年均增長達23%。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,社會物流需求增長出現拐點,增速持續回落,2015年社會物流總額增速回落至5.8%。社會物流需求增速放緩,有效物流需求不足成為物流業發展的大趨勢。記者近期在全國多省市調查了解到,當前物流行業仍然存在市場環境差、市場化程度低、倉儲發展不足、基礎設施落后五大結構性矛盾,對我國經濟和生產方式實現轉型形成了挑戰。同時,如何打破政策性桎梏也成為物流業帶動經濟發展要突破的重要瓶頸。
物流業出現
開工不足和產能過剩問題
一路向西的中歐班列駛出國門之前,都將在新疆的阿拉山口進行最后的檢驗。這個人們印象里飛沙走石、寸草不生的邊境口岸,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,已成為溝通中外、連接歐亞的核心樞紐,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,通關過貨能力不斷增強。但由于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滑,需求開始不斷下降。截至2015年,阿拉山口口岸進出口貨物、對外進出口貿易額和海關稅收入庫同比分別減少28.7%、38.2%和46.7%。
與此同時,隨著近年來電商物流、快遞快運、冷鏈物流的持續快速增長,生活性物流成為物流業發展的動力來源。由于現有物流產品和服務主要適用于大批量、少批次的生產性物流,而生活性物流則更加強調小批量、多批次、個性化和靈活性。在同質化競爭擠壓下,企業并不能有效滿足這些新需求。受此影響,物流行業出現開工不足和產能過剩等問題,市場配置資源效率降低,導致供給質量下降和有效供給不足。今年1月至9月,全國鐵路貨運量為19.16億噸,同比下滑6.31%。
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何黎明認為,我國物流業需求不足的主要矛盾在于結構,而結構性矛盾主要在于供給,大量存量資源沉淀在傳統物流業務領域不能退出,無法滿足生產者和消費者對高端服務的需求,同時因增量資源投入不足和體制機制約束,難以創造新需求。因此,供給側結構性矛盾已成為當前物流業面臨的主要矛盾。
此外,我國物流成本多年居高不下。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說,由于我國GDP規模統計口徑變化,今年上半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例下降至14.6%,距離美國、日本等國家8%至9%的水準仍然高出很多。如果降至這一水平,僅物流費用一項,每年將節省4萬億至5萬億元的成本!